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工作服定做!
团体服装定制一站式解决方案  
热门关键词: 西服, 工装, 职业装, 制服, 工作服, 西装, 服装, 衬衫,
新闻资讯

这本来该是1个温馨的家庭相册,但最后变成了1场漫长的告别 - 周仰 1席第574位讲者屋顶秧田工装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5-16 20:26:14

这本来该是1个温馨的家庭相册,但最后变成了1场漫长的告别 | 周仰 1席第574位讲者 周仰,摄影师。我发现我们平时1直说要尊老,但事实上我们常常把老人当作1个负担,或1个被动的接受的客体。我固然也不能说我拍到的这些积极的老人就1定是老去的真相,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拍摄去寻觅1些不同的可能性。关于老去的3个故事周仰大家好,我叫周仰,我是1位摄影师,今天我分享的是3个关于老去的故事。我的分享可能不像前面几位那末欢乐,固然我也不是来催泪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3个故事,给大家带去1点将来变老的希望。这张照片是2009年我去英国学习之前拍摄的我的外婆。我实际上是由外婆带大的,但是大学4年由于住校,我们不是那末常常地在1起。去英国之前的1个暑假,我突然就被外婆衰老的状态震惊了€€€€她几近每天


周仰,摄影师。


我发现我们平时1直说要尊老,但事实上我们常常把老人当作1个负担,或1个被动的接受的客体。我固然也不能说我拍到的这些积极的老人就1定是老去的真相,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拍摄去寻觅1些不同的可能性。





关于老去的3个故事

周仰


大家好,我叫周仰,我是1位摄影师,今天我分享的是3个关于老去的故事。我的分享可能不像前面几位那末欢乐,固然我也不是来催泪的,我希望能够通过这3个故事,给大家带去1点将来变老的希望。

这张照片是2009年我去英国学习之前拍摄的我的外婆。



我实际上是由外婆带大的,但是大学4年由于住校,我们不是那末常常地在1起。去英国之前的1个暑假,我突然就被外婆衰老的状态震惊了€€€€她几近每天都要问我,你是哪天的飞机?有无小火伴跟你1起去?

我在英国读的是报导摄影专业,毕业时需要我们去拍摄1组作品,我在提案的时候就想好要用影象去探讨“衰老”这个话题。


我在英国读到了哲学家罗素( Bertrand Russell )的1篇文章,叫作《如何变老》(How to grow old)。文章里面说,人最后就像小河进入大海1样,非常地平静,没有痛苦。我就想是否是英国会有这样的1些老人,他们就是很平静的状态,所以我决定在英国做这么1个毕业作品。

调研应当是从2010年4月份左右开始的。我发现伦敦这个地方有很多穿着非常时兴的老人,他们会自己去逛街购物。



我也尝试过去进行街头搭赸,但我其实更希望和老人单唯一对1地交换,能够有更深入的1些交谈,而不是街头上的偶遇,所以我就开始找别的途径。

这多是我们不太会在中国看到的场景。



在调研期间我发现,英国原来有1个“退休人士议会”( Pensioners’ Parliament ),其实就是退休人士自己组织起来,每一年在英国的1个叫作布莱克浦( Blackpool )的地方去开会。


在大会之前,他们还会有这样的1个游行入场:来自英国各地的老年人的团队,他们都会带着旗帜过来,然后会聚到1个大厅当中,去表达自己各种各样的诉求。



由于当时英国也在斟酌推延退休年龄,所以他们也在讨论这个究竟是好还是不好。他们也会讨论养老院虐待老人该怎样办等等。这些议题都是跟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干的。



最后我找到了1个离牛津街不远的老人公寓,其实就是照片上这么1幢房子电力系统工作服面料要求
。它跟我们国内熟习的养老院不1样,它的每套房都有独立的厨房、洗手间,所以每位老人都是独自居住的。



这个公寓楼有1位经理,她当时50岁左右。我就跟她说,我是威斯敏斯特大学( 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 )的学生,我在做1个拍摄作品,想看看公寓里的老人愿不愿意参加我的访谈。她说好啊,你写1个公然信介绍自己和这个拍摄项目,然后她就把信贴在了公寓门口。



我要介绍1下我的照相机,它是我在英国的相机市场买到的。我想用这么1个属于他们年代的物品去拍摄他们,这样可能会更有交换的感觉。这个相机对焦也需要花很长时间,反而可以和老人们有更多的交换。



我记得非常清楚,这是我拍到的第1位老人,他当时应当80多岁了,年轻的时候是1位嬉皮士。他也是当场就定好日子,说,你明天就来采访吧。



他们每个人都会有1个日程本,是需要预约的,不是像我们想象当中的老人1样,好像在家都没甚么事情。他当时髦致非常好,还弹吉他给我听。那时候他刚刚跟1位40多岁的泰国女人结婚,还给我看照片,非常成心思。

这位老太太我1直在公共空间遇到她。其实我当时只要不上课,就到公共空间去坐着,看看有无人途经,能不能顺便约1个时间。她每次过来就开始跟我聊,聊她之前做过的事情。




她之前在海上经商,去远东、香港做过贸易等等。她说话非常成心思,所以每次不知不觉我们就聊了1两个小时,乃至3个小时。


每次结束的时候她就说:“对不起,我又占用了那末久的时间。”这句话其实给我很多震动。我本来想着,我去拍这么1个作品,1方面是为了要毕业,另外一方面也是想要去了解老年人,但总的来讲多是我从他们身上去索取1些甚么。但通过她的这句话我发现,原来我做的这件事情对老人来讲也是成心义的。

这位也让我很有震动。她70多岁,中过风,只能坐着,没有办法去完成很多平常生活的事情。但是她的态度非常乐观,非常幽默。我跟她访谈的时候,她说了1个故事。由于生活起居都需要护工帮助,晚上睡觉的时候,她要上厕所就按铃,按铃以后会有护工上门来。



但是那天正好来了1个年轻的小伙子,她上完厕所以后小伙子突然很惶恐地说,难道我还要帮你擦屁股吗?这位老太太就10分幽默地说:“是啊,我现在就是个老婴儿,你甚么都得为我做。”她用1个玩笑就轻易化解了这类比较为难的场景,这样的1个态度让我非常震动。

这1位是在退休以后去寻求学位的。其实我在采访当中会问很多抽象的问题,比如你怎样样去定义老年?她就会说:“其实老年人非常多样化,我们的类似的地方就只有年龄。”



比如说这1位,拍摄的时候已90多岁了。她是BBC1位很着名的演员,当时虽然她不再出镜演出,但还是会去做很多配音工作。她就会说:“只要BBC打电话来讲‘我们派车下来接你了’,我就会立刻跳上车,由于我随时准备去接受新的冒险。”


wq_dian


这1系列的问题当中,我最关心的1个就是他们是不是惧怕老去。所以我会问他们:“你们恐惧吗?”这1位86岁的玛格丽特说了1句话,她说:“恐惧不能改变我们都要变老的事实,所以不如把精力投入到更有价值的事情当中去。”



这第1个故事就是我在英国做的1个关于老去的非常片面的抽样调查。由于正如刚刚有1位老人所说,他们非常多样化。在英国固然也存在那些足不出户,可能整天看电视的老人。我不能说这个调查代表老年生活更真实的1个状态,它只是让我看到了1个比较不1样的可能性。



2010年末回到上海以后,我开始拍摄我的外公外婆。



其实在2008年为他们办金婚仪式的时候,我就开始想拍外公外婆的生活。当时我视察到外公对外婆非常照顾,总是去牵她的手,会帮她整理衣物等等。



实际上认真正开始拍,我就发现这件事情并没有那末简单,由于外婆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我想,在出国之前,她每天重复去问问题的状态就是短时间记忆力的消迪士尼滨崎工作服
失,已是阿尔茨海默病的1个初期症状,乃至是是中期症状了。只是我们当时都以为她是自然的老化。


等到回来以后,我就发现她的记忆变得更差,有很多辞汇说不出来。虽然我们在照片上可以看到她眼神还比较地清澈,好像看上去没有生病,但其实这个时候她的头脑已比较混乱了。



她常常叫不出1些东西的名字,在家里会到处找东西,你问她找甚么,她说我找那个圈。但是你不知道她究竟是找银行卡,还是找遥控器,这些名词她都说不出来,所以都用圈来代表。另外她有时候双手常常会不自觉地去抓挠自己的皮肤,很容易抓破。



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人,几近是需要有人24小时盯着。由于我妈是家里面的独生子女,所以这个重担就落在我妈身上。所以我的拍摄主题就开始变成外婆的阿尔茨海默症,和我们全家去应对它的1个进程。

拍摄延续了3年,2013年夏天我外婆去世了,在那以后我才去编辑所拍到的所有照片。最近这个摄影集完成了众筹,下个星期就准备去印刷厂印刷。在编辑的进程当中,我不单单把它当作1个纪实的项目,还去探讨了更多与记忆有关的事情。



外婆年轻的时候在印染厂中设计图案,我找到了很多她当时贴的满满1大本的手绘图案的本子。我希望在最后这个画册编辑的时候,把她当年的这些记忆跟现在的阿尔茨海默症的状态结合在1起。



我们当时1直认为,虽然她叫不出我们的名字,在后期她也弄不清楚我们的关系,但是她可能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头脑非常深的地方,她没有办法把它调取出来。这是我们的1个空想也好,期望也好,我就把这样的1种期望带入我的编辑当中。



比如这个时候应当是2011年的夏天,外婆会弄不清楚现实和电视。




电视机开着,她虽然和外公1起坐在沙发上,却会跟电视机里的人去对话。我在编辑的时候想,她是否是也可能在头脑里出现了曾她和外公1起漫步在某个河喷涂车间工作服
边的1个片断。


她会重复地做很多事情。可能洗过1次脸了,过了半个小时又去洗1次,不断地去重复。随着这个疾病的发展,人的调和能力也会丧失。有1天晚上外婆从床上摔下来,我们就发现其实家里已不太能去照料这么1个病人,由于我们没有专业的护理装备。



我们试图让她在医院里面住了1安全生产监督局有工作服吗
段时间。这个时候她开始不愿意走路,由于走路对我们来讲是1个非常正常的动作,但对她来讲怎样去迈出1条腿是1个很困难的事情。所以每天我的妈妈会让她在走廊里面去练习走路,但每次都很煎熬,她走了两步就不愿意走,终究只能开始坐轮椅。



从2011年夏天到2012年初,我们还是试图在家里面去照料她。比如我们会喂她吃饭等等,但是已非常困难。她的吞咽功能、咀嚼功能都在丧失,她会把1口饭含在嘴里很久很久,就是不吞下去。她多是嚼着嚼着忘了,也多是她的喉部没有力气,所以这个很危险,很容易呛到气管。



在这样的1个状态当中,我妈妈常常会跟她有很多冲突。在编辑当中我也想说,其实虽然在冲突,她是否是有可能还会回想起曾这么密切的母女两个人的感觉,比如我妈妈给外婆洗澡。



在洗澡的画面以后,我又看到了外婆之前画过的1条鱼。我也会想象,她会不会在那个瞬间想起来,自己曾画过这么1条热带鱼。



有很多人会问,为何有勇气去拍家人生病的这样1个状态?其实到后来,拍摄已不再是为了取得照片,而是给你1个接受眼前事实的方式。


这也是照料当中的1些进程。




到2012年春季,我们就决定也许应当送她到1个比较好的养老院,这样有工作人员能够24小时地看着。由于我外公那时已接近90岁,他的心脏也不好,我们没法同时在家中照顾两位老人,所之外婆最后1段日子实际上是在养老院当中度过的。

我记得在外婆去世以后,在2014年,我有1次读到英国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Ian McEwan)的小说《星期6》( Staurday),它里面有1段描写,主人公去养老院看他母亲,就感觉好像“捧着鲜花去坟墓”。由于他的母亲不会期待他的到来,他去了以后母亲也不会跟他说任何话。

这样的1段描写,我觉得非常准确地说出了当时我每天去看外婆的1个感受。确切是这样,由于外婆已叫不出我们的名字,几近是没有办法跟我们用语言去交换,所以我每天去看她可能只能相互坐着,大眼瞪小眼。

我最多可以给她1根香蕉,由于这样的柔软的食品它不会引发1些问题。那个时候她已没有办法自己去嚼,所有的饭菜都是用搅拌机打碎了,然后1口1口喂给她的。


这样的1个进程,我觉得对家人来讲是最大的1个折磨。你会发现原来这么密切的1个人,突然之间就不认识你了。我们就这样过了1年多。其实除记忆,外婆的身体1直还不错,但是当时我有1种感觉,仿佛我不能离开上海很久。

到2013年夏天,我感觉好像也不会产生甚么事,就决定再去英国住几个月,然后做1些采访。事情就在这时候产生了。那年夏天上海特别热,有连续几天40多度的高温,所以养老院就开了空调。

由于外婆的疾病,她没有办法说自己冷了或热了怎样样,所以在这个进程当中她着凉了,然后引发了肺部感染,住进了重症监护室。



当时她在重症监护室住了67天,每天只有半小时探望时间,我在书中放了1张重症监护室窗帘的照片暗示这1进程。虽然我们决定不做创伤性的医治,但在重症监护室里她的状态已非常痛苦,插了鼻管,戴着1个氧气面罩。这让我们觉得1种无力感。


其实在重症监护室我拍到了外婆看起来很痛苦的1些画面,但最后我都没有放到我的摄影书中。


1个星期以后,她好像有些好转,我就回到英国继续去做采访。1个月以后的1天,我在另外一个城市采访1位英国摄影师,我们竟然聊了很多跟死亡有关的话题。恰恰那1天在回伦敦的火车上,妈妈打电话来讲外婆走了。所以我当晚就买机票回到上海,参加最后的遗体告别仪式。



最后有几张在当时拍摄的照片,其实在这个告别式上,我发现外婆的表情非常平静。


如果是亲人突然去世,很多人可能会有很大的悲伤,但是当时对我们来讲,这类非常巨大的亲人离世的悲伤,仿佛在最后这3年当中,在每天的悲伤当中,已被稀释掉了。最后我们感觉好像外婆也摆脱了,我们也摆脱了。



这就是第2个故事。我今天确切不是来催泪的,希望大家没有哭。其实,与此同时,就是2012年到2017年期间,我也在上海做1个与英国的毕业作品类似的老人肖像的拍摄项目。这个项目与《漫长的告别》构成了1种平衡,回过头来看,两个项目仿佛是相互补充的。


▲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安排老人活动。上海,2013


为何在上海?由于上海是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1个城市,上海老人的这类生态也非常多样。我在这边也是延续了英国的做法,希望到1些老人家中去进行1对1的采访。这个项目叫作《如何变老》,它遭到了腾讯“谷雨”计划的支持,2017年重阳节的时候在“活着”栏目发布。

固然我同时也看到各种不同的现象,比如说公园当中有老人每天自发过来进行大合唱。


▲ 复兴公园内的“长寿合唱团”。上海,2017


也有老人每一个周日下午在高级酒店顶楼的酒吧里面,去举行“老克勒”舞会。


wq_dian

▲ 上海豫园万丽酒店顶楼的夏威夷舞会。上海,2017


其实“老克勒”也是上海很独特的1个文化现象,那些老人可能在年轻的时候,在3410年代的上海接触到1些西方的文化。


wq_dian

▲ 夏威夷舞会。上海,2017


他们这1批人可能在退休以后仍然保持了1种比较精致的、安钢新工作服棉袄
小资的生活状态,常常去舞会,去喝咖啡、下午茶等等,随意出去走走也要穿个西装打个领带。


wq_dian

▲ 何建华(左)与王津华(右 ),拍摄时均为86岁。何建华退休后被1家律师事务所返聘,直至80岁。上海,2013


在这个调研当中我就发现,很多人在退休以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乐趣。比如这1位,他年轻的时候是船舶工程师,退休以后不能再造真实的大轮船了,所以他开始改造船模。所有材料都是自己做的,包括马达。天气好的时候,他会去公园的小河里放他的船模。


wq_dian

▲ 邵津骅,拍摄时80岁。上海,2012


这位是我外婆之前的同事,他是学油画的。由于当时被分配在图案设计的1个工作室里面,他就只能为人民服务,画当时所需要的比如工农兵建设这些图案。等他退休以后,他说终究能够拿起画笔为自己画画了。


wq_dian

▲ 肖星伟,拍摄时74岁。上海,2013


这1位,据她说她年轻的时候算是大家闺秀了。由于1些变故,最后只能在工厂当女工。她1直很喜欢文艺,等到退休以后就去报了老年大学的写作班,然后写了自传出版,记录了自己跌宕起伏的1生。听说她现在每星期还会在家里办写作沙龙,俨然就是1种沙龙女主人的感觉。


wq_dian

▲ 顾如梅,拍摄时85岁。上海,绵阳工作服定做厂
2012


这1位听说是中国最早1位跳伞的女性,她在90多岁的时候还参加过达人秀。当时拍这张照片的时候,她在给我们展现自己自创的1套健康操,她说练了她这个操就能够身体非常好,不会生病。


wq_dian

▲ 匡壁如,拍摄时96岁。上海,2012


在上海,有1些人在退休以后找到了自己的乐趣,也有很多的1些人过着1种退而不休的生活。


比如说94岁的指挥家曹鹏老师。他说退休以后能更加投入到音乐中了,由于之前还必须做1些行政的工作,而现在则可以更加专心于音乐。他目前是上海城市交响乐团的指挥,也致力于“天使之音”沙龙,用音乐帮助自闭症儿童。

头几天我看到1个刷屏的新闻,说曹鹏老师带领交响乐团在乎大利演出结束,从罗马回来的飞机遇到了延误,所以他们在罗马机场进行了快闪演出,演奏的是《我的祖国》。我记得采访中曹鹏老师说,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和年轻人在1起,和家人在1起,和音乐在1起”。


wq_dian

▲ 曹鹏,拍摄时92岁,指挥家。上海,2017


这位是昆曲表演艺术家蔡正仁,他也非常忙,我也约了他好屡次才得以拍摄。虽然他在采访当中提到,70岁以后自己好像有1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但他仍然是继续活跃在舞台上。


wq_dian

▲ 蔡正仁,拍摄时77岁,昆曲表演艺术家。上海,2017


这1天是他们要在上海大剧院演出昆曲《永生殿》,他的行当是“大官生”,在舞台上,他扮演的是唐明皇。现在的演出中,蔡老师可能不会唱全本,但是最少有几出非常重要的戏,比如说《惊变》《埋玉》,都要由他来唱。关于退休,他也有1个非常有趣的表述,他说:“退休要是不唱了干嘛呢?难道就两眼1瞪看天花板吗?”

法语翻译家马振骋老师,他翻译了很多法国哲学家蒙田( Michel de Montaigne )的作品,也受了蒙田的很多哲学思想的影响。你可以看到他的的工作台,他现在也是每天都会站在这个台子前面手写翻译几页书。虽然他的进度非常慢,但仍然可以保证1直在进展。


wq_dian

▲ 马振骋,拍摄时82岁。上海,2016


最后这1位是上海译文制片厂的曹雷老师。她现在虽然译制片的工作不多,但是由于我们朗读热的兴起,她常常要去进行朗读、演出,也是非常繁忙的1个人。她曾得过癌症,康复以后她说好像感觉取得了第2次生命,所以非常珍惜时间。


wq_dian

▲ 曹雷,拍摄时77岁,著名配音演员。上海,2017


这是她桌上摆的1个台历,我们可以看到她的日程表非常之满。我是在2017年4月份加到了她的微信,1直到9月份才见到她。


wq_dian

▲ 曹雷老师的日历。上海,2017


其实经过了这样几个不同的项目,我对老年的状态有了更多的了解。

我发现我们平时1直说要尊老,但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常常把老人当作1个负担,或1个被动的接受的客体,比如我们常常会看到1些留守老人的报导。我固然也不能说我拍到的这些积极的老人就1定是老去的真相,我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拍摄去寻觅1些不同的可能性。

wq_dian

▲ 老照片。上海,2012


我也希望这么1个项目的目标受众,正是和我差不多年纪、尚属于青年范畴的人。希望我们看了以后,能够减少1些对老去的恐惧。


谢谢大家。



wq_dian

wq_dian



€€推荐浏览

wq_dian


wq_dian


wq_dian


wq_dian


wq_dian